用吴侬软语的上海声音讲述了敦煌女儿樊锦诗的感人故事

9月3日晚,沪剧《敦煌女儿》在兰成功首演。新甘肃·每日甘肃网记者韦德占 摄

  每日甘肃网兰州讯(甘肃·每日甘肃网记者 韦德“敦煌慷慨留我,我誓言留住敦煌”。9月3日晚,作为“一会一节”的展演剧目,由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、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倾情献演的沪剧《敦煌女儿》,用吴侬软语的“上海声音”讲述了“敦煌女儿”樊锦诗的感人故事,精湛的演出赢得了现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。当晚,演出现场还邀请了100名上世纪50-70年代上海甘建设者到场观看演出。

  沪剧《敦煌女儿》是上海沪剧院根据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樊锦诗的人生历程,展现了一位北京大学毕业的上海姑娘与敦煌结缘50余载,从而成为一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敦煌学者,把一生献给敦煌的人生画卷,热情讴歌了几代莫高窟人坚守大漠、甘于奉献、勇于担当、开拓进取的“莫高精神”。

演出剧照。剧中人物“樊锦诗”初到敦煌。

演出剧照。

  剧中“樊锦诗”的扮演者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、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:“此次沪剧《敦煌女儿》走进甘肃,是该剧首次回归故事发源地,我们还将赴敦煌参观莫高窟、瞻仰敦煌先辈,并邀请樊锦诗院长与剧组座谈交流,用实际行动讲好敦煌故事。”

  演出现场温情四溢,倒梯形的白色幕布,悬挂或投射出飞天和头,在给观众留下无限想象空间的同时,呈现出千年敦煌的文化积淀。沪剧《敦煌女儿》聚焦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樊锦诗这位“上海女儿”蜕变为敦煌学大学者的人生历程,展现了樊锦诗数十载潜心致力于敦煌洞窟研究,坚持理想守望,把一生献给敦煌的人生画卷,讴歌了常书鸿、段文杰、樊锦诗等几代莫高窟人坚守大漠、甘于奉献、勇于担当、开拓进取的“莫高精神”。从二十多岁初到敦煌的踌躇满志,演到两鬓斑白,茅善玉将樊锦诗五十多年的人生历程,在舞台上生动还原……

演绎樊锦诗为守护敦煌的不懈努力。

敦煌的数字化保护成果。

  此次《敦煌女儿》在甘肃演出的版本,还新增了敦煌的数字化保护成果,一尊尊佛像从白描到3D立体的数字化进程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给观众,直观地传递出樊锦诗守护敦煌的不懈努力。

  据了解,上海沪剧院历时八年打造的《敦煌女儿》自去年首演以来,已有近四万人次观众走进剧场,通过舞台走近敦煌,在为敦煌浩瀚的石窟艺术所折服的同时,也为敦煌守护人的精神感动落泪。9月8日,《敦煌女儿》还将移师敦煌进行第二场演出。

演出现场。

演出剧照。

演出剧照。

演出剧照。樊锦诗与彭金章结婚时的情景。

为了守护莫高窟,樊锦诗将自己的孩子栓到床上,因此与丈夫产生分歧。

演出剧照。

演出剧照。

演出剧照。

剧组与为支援西北建设,从上海千里迢迢来到甘肃、扎根甘肃,奉献了青春年华的老人代表合影留念。新甘肃·每日甘肃网记者韦德占 摄